【營養師廚房筆記002】一張表格看懂澱粉的烹調變化



日常飲食中的米飯、麵包都是我們常見的澱粉來源,在烹調過程都會造成生物化學結構的變化,變因包括澱粉的種類、水分、溫度等,常見的澱粉烹調變化包括: 糊精化、糊化、凝膠化等等,聽起來很像但背後卻有不同的原理。

煮飯、烤麵包的背後有什麼原理嗎? 讓我們來看看食物科學如何解釋吧!

澱粉的烹調變化

原理

糊精化dextrinization

澱粉在低水分(乾性、炒、烘乾)、劇烈加熱(160-170),導致化學鍵結斷裂,其易溶於水,黏性降,易消化,變甜,產生糊精dextrin (酥炸食物焦化外型)

應用:烤麵包、麵茶、油糊 (roux)

糊化gelatinization

澱粉在水中加熱 (65度,範圍約52-68),澱粉顆粒吸水膨脹,破裂釋出直鏈(a-)澱粉,黏度、透明度上升,形成半透明均勻膠狀物質

應用:米飯、勾芡 (玉米直鏈澱粉高,容易勾芡)

*不同澱粉糊化溫度不同,約96度完全糊化

*amylose%高,越易糊化,形成皮膜 (film)

凝膠化

gelation

gel formation

(備註1)

大多數糊化的澱粉在冷卻時,會失去流動性,形成凝膠(gel) (糊化液體則為sol溶膠)

*放置越久,則有收縮、水滲出現象

*要有足夠的游離直鏈澱粉,利用氫鍵形成立體結構,將水包在其中

離水

syneresis

(備註2)

溫度太高,澱粉被過度水合,澱粉層和水層分開

應用:冷凍的凝膠解凍時

*amylopectin阻礙凝膠和表膜生成

老化回凝

retrogradation

(備註3)

將生澱粉(b-starch)和大量水混合加熱: 50-60度時,澱粉開始膨脹,糊化後形成a-starch (低度結晶性),高溫下迅速脫水、室溫冷卻,beta-R- starch形成凝膠,變硬,味道變差(可逆)

應用:麵包放久變硬(老化),但是加熱可以軟化(回凝)

*酸性,60%水易發生

*玉米和小麥澱粉易老化,番薯、樹薯粉比較難


(備註1-2-3 是個進展過程)

 

此外,不易讓澱粉老化的方法如下:

1.          乳化劑親水基嵌入amylose螺旋體中,防止螺旋體加熱時解離,保水性增

2.          支鏈澱粉比例高

3.          水量<10%或加糖、油

 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