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使用能量(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肪)的順序是什麼? 此表格分析人體從飽食(吃飽飯),到餐後數小時,甚至開始短期到長期饑餓後的內分泌調節(生理)和主要能量來源(生化)。
時期 |
內分泌調節 |
主要能量來源 |
飽食 |
1.
Insulin上升glucagon下降,同化作用提高 2.
Glc
除能量供應外,部分合成肝醣 (肝100-150 g, 肌200-250
g),剩下的合成TG |
Glc FA |
餐後4小時 |
1.
營養素消化完,Insulin下降 glucagon 上升 2.
肝臟糖質新生,促進肝醣入血 3. 組織蛋白質分解以利glc氧化 > Glc-ala cycle |
Glycogen
>G1P > G6P >glc Lactate
>glc Protein
> AA(Ala) > glc fFA
> glc >acetyl-CoA |
數小時至日未進食 (short
starvation: < 72 hr) |
1. 肝臟肝糖耗盡 * 8-12 hr or 24 hr 2.
Glucagon,
glucorticoid, epi, NE 上升 3.
AT微血管上lipoprotein
lipase活性降,而肌肉、心、肝活性上升,提供需要能量之組織能量,而不入脂肪組織儲存 |
Protein
> AA(Ala) > glc
TG
> FA + glycerol 部分Glycerol新生 > glc |
3-4天後 (prolonged
starvation) |
1.
蛋白質繼續分解 (負氮平衡) 2.
醣類缺乏,脂肪分解加速,KB生成 |
Protein>
AA(Ala) > glc FA
> acetyl-CoA > KB (不完全燃燒) |
KB適應期 |
1.
尿液含氮量降,BMR降 |
|
最終 |
1.
仰賴內臟脂肪,水腫,死亡 |
內臟脂肪 |
人體利用能量的方式會依個人身體狀況、基因、生活習慣和疾病因素而有所差異,粗略而言,我的解讀是人體會優先使用葡萄糖和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,能量不夠的時候,開始分解蛋白質形成胺基酸去合成葡萄糖,當葡萄糖不夠用,則會開始不完全燃燒脂肪,形成酮體。
不過,不同組織、細胞使用能量的方式不同,仍具有差異性,如下:
|
能量來源 |
能量儲存 |
能量送出形式 |
腦 |
Glc (fasting時可用KB) |
- |
- |
RBC |
Glc |
- |
lactate |
骨骼肌 (運動) |
Glc |
無 |
lactate |
骨骼肌 (休息) |
FA |
Glycogen |
無 (自私) |
心肌 |
FA (100%) |
Glycogen (也是肌肉) |
無 (不會乳酸堆積) |
脂肪組織 |
FA |
TG |
FA, glycerol |
肝臟 |
Glc, AA, FA |
Glycogen, TG (非正常: 脂肪肝) |
Glc, KB, BCAA, TG(VLDL) |
留言
張貼留言